铜价上涨的五个原因

2022-04-14 17:38:34 和讯投稿 

  价上涨的五个原因

  作者:芝商所(CME Group)高级经济学家Erik Norland

  近几年铜需求的增加和铜生产的放缓导致了供应短缺

  中国经济在2020下半年和2021上半年实现反弹,铜价也随中国的增长同步上涨。

  自2020年3月的低点以来,铜价上涨125%,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价格录得历史新高的大宗商品之一。铜价上涨源自多种因素,下面将逐一深入探讨。

  铜供应增长缓慢

  铜矿产量在过去三十年的增长远低于其他大多数金属,仅增长123%。同期的产量增长256%,铁矿石产量增长257%。2013年以来铜矿产量增长缓慢,仅为每年1.7%,不到铝的4.6%年供应增幅的一半。

  铜供应增长异常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首先,2010年初到2016年初,铜价下跌58%,几乎跌至铜矿的生产成本,从而抑制了对铜矿开采和矿石加工设施的新投资。其次,铜矿石的铜含量随时间流逝而逐渐下降。虽然铜的总探明储量继续增加,但开采成本一直在攀升,其中大部分成本是能源费用。

  能源成本和铜

  采矿和金属精炼属于能源密集型行业。因此,铜价往往与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,以及其他原油基准价格存在明显的联动。以前,人们可能认为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成本投入上: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/下跌导致铜的开采和精炼成本上升/下降。这个观点至今仍然适用。

  不过,2021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暴涨可能增加了人们对风能、太阳能(000591)、电池和电动汽车等能源替代技术的关注,从而推升了对铜的需求,因为这些技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铜。拥有世界75%人口的欧洲和亚洲尤其如此,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涨到北美7至8倍的水平。

铜价上涨的五个原因

  能源转型

  能源转型可能导致对铜和其他金属(如锂和钴)的强劲需求。太阳能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了近70%,而电池成本的降幅与之类似。自1990年以来,太阳能和电池存储的成本下降近98%。如果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十年持续下去,我们可以憧憬一个能源充沛、零碳排放的未来,但这个未来将需要更多铜丝。

  这种能源转型在地面交通中已经十分明显。2021年,电动汽车(EV)的全球销量暴涨160%,达260万辆。而且,这些电动汽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还不到4%。如果电动汽车销量继续如此快速增长,增加其相对于内燃机汽车的市场份额,将意味着铜和其他金属的需求迎来强劲增长。电动汽车成本一直在迅速下跌,到2020年代下半叶,电动汽车可能会比内燃机汽车卖得更便宜。

 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,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最快的是中国,去年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近190%。即使不考虑电动汽车销量,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一直是铜需求的最重要来源。

  中国的影响

  每年中国会买入约40%-50%新开采的铜。一些原铜在中国国内使用,而大部分作为中间产品或制成品的零部件再出口他国。中国制造业的增速通常与铜现价,及未来三到五个季度的铜价密切相关。要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增速,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克强指数,该指数可衡量电力消耗、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。与中国官方GDP相比,这个指标更能反映铜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情况,因为中国官方GDP还包括服务和政府支出等与原材料关系不大的部分。

铜价上涨的五个原因

  中国经济增幅在新冠疫情初期骤降,然后在2020下半年和2021上半年实现反弹。铜价紧随其后出现反弹。自此之后,中国的工业增速显著放缓。随着中国经济放缓,铜交易价格横盘数月,到过去几个月才重新开始温和反弹。铜价近期上涨可能与俄乌冲突有关。俄罗斯2021年的铜产量为85万吨,约占全球产量的5%。

  中国经济仍在增长,但目前正在遭遇一些不利因素,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、房价下跌、出口增长放缓、债务水平高企、企业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以及货币升值。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,可能会致使铜价在今年稍后或2023年面临压力。然而,如果铜价在中国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上涨,那么上述能源转型可能就是其幕后推手。

  消费需求因疫情而变

  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,美国消费者在制成品上的开支增加18%,在服务方面增加仅6%,而美国并不是个例。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转为购买更多制成品,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和其他含有大量铜的产品。

  然而,世界大部分地区正在回归新常态生活,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似乎准备将支出重新转到消费体验上来,而不是购买制成品。这可能会限制铜的需求增长,也可能会抑制中国的出口增长。从短期看,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可能会抵消能源转型带来的部分铜需求增长。

(责任编辑:赵鹏 )
看全文
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
提 交还可输入500

最新评论

查看剩下100条评论

热门阅读

    和讯特稿

      推荐阅读

       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

    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